服务中心 |中汽联智库

李小鹏:大力发展智慧交通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文章来源: 添加人: 更新时间:2023-09-12
李小鹏:大力发展智慧交通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为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注入新动能

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部长 李小鹏


 

智慧交通是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的新业态,是推动交通运输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智慧交通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使人享其行、物畅其流”;要求“探索在信息基础设施、智慧交通、能源电力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明确“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为智慧交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交通运输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运输和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断增强以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积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行业融合创新,大力发展智慧交通,为交通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持续注入新动能。

 

准确把握发展智慧交通的重大意义和时代要求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对世界交通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正在塑造全球交通竞争新优势。智慧交通已成为交通运输行业创新实践最为活跃的领域,也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领域和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动交通数字化转型,以智慧交通创新发展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好先行。

发展智慧交通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上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建成了交通大国,正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交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交通运输的历史使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都将智能化水平作为交通强国的一项重要指标。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就是要通过先进信息技术赋能,提高交通运输全要素生产率,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以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发展智慧交通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服务性行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交通运输正紧扣构建新发展格局目标,努力成为现代产业体系协调发展的坚实支撑、内外经济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纽带、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保障基石,助力筑牢国民经济循环底盘。大力发展智慧交通,突出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抢抓新一轮信息革命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着力建设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设高效顺畅的现代流通体系和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将有效服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发展智慧交通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应有之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交通运输需求总量将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同时交通运输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旅客出行需求不断增强,小批量、高价值、分散性、快速化的货物运输需求快速攀升,“绿色共享”成为重要出行方式。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将深入推进交通运输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有效促进交通运输提效能、扩功能、增动能,显著提升运输服务的效率和品质,加快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时代智慧交通蓬勃发展成效显著
 

新时代十年来,我国智慧交通方兴未艾,交通运输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展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交通运输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生动缩影。

出行更便捷。电子不停车收费技术加快推广,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全面取消,实现“一张网运行”,人民群众“一脚油门踩到底”的愿景成为现实。电子客票全面推行,覆盖全国所有高铁和城际铁路站、2200多个道路客运站和200多家民航机场。综合客运枢纽智能化改造加快推进,综合运用客票互认、智能诱导、智慧调度等措施,基本实现一码(证)绿色出行。数字技术引领城市公交服务创新升级,公交智能调度不断强化,公交电子站牌建设力度持续加大,城市公交一卡通互联互通、移动支付、乘车健康码同步等技术全面应用,全国327个地级以上城市已实现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积极探索发展出行即服务(MaaS)新模式,为市民提供整合多种交通方式的一体化、全流程的智慧出行服务。出行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截至2022年底,全国网约车平台月均订单超过5亿单,共享单车平均每天提供5000万次骑行服务,“掌上出行”已成为大多数人的习惯模式。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开展了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应用示范,带动自动驾驶技术加速落地。

物流更高效。“互联网+”物流服务新模式加快推广,在线集配货、定制物流服务、货物动态跟踪效能不断增强。全国网络货运企业已整合社会零散运力594.3万辆,2022年承运9000多万单,助力物流成本降低。电子单证广泛应用,国际集装箱运输全部实现电子单证交换(EDI),并纳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体系;沿海主要港口海铁联运基本实现与进港铁路方的电子单证交换。智慧邮政大力发展,自动分拣、智能配送、智能快递柜等支撑邮政快递量持续高速增长,2022年累计完成寄递业务1391亿件。智慧港口建设成效显著,先后建成厦门远海、青岛前湾、上海洋山四期等自动化码头,我国已建和在建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规模均居世界首位,上海洋山四期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数字航道建设全面启动,长江干线及其主要支流、西江干线、京杭运河航道基本实现电子航道图全覆盖,长江超过85%的货运船舶依靠电子航道图引航作业。智慧船闸加快建设,高等级航道船舶过闸远程申报、船闸联合调度等系统普遍应用,“浙闸通”“船讯通”“鲁船通”等App实现了便捷过闸,有效提高船舶过闸效率。

 

运行更安全。部省互联的交通运输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系统建成,实现对交通运行状态的有效监测和突发事件的联动指挥,发挥了交通运行安全保障的神经中枢作用。公路不停车称重检测点建成约3300个,高速公路入口称重检测实现全覆盖,全国公路治超管理信息系统联网运行,公路违法超限超载率显著降低。基础设施监测系统建设不断推进,持续提升交通本质安全水平。高速公路桥梁结构健康监测、边坡安全监测等系统不断推广,高速公路隧道基本实现安全监控。近500座跨航道公路桥梁新加装了船舶碰撞主动预警装置。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加快建设,基本覆盖沿海和内河重点水域,对超过90%的航行船舶及70%的重点部位实施动态监管。邮政快递业“绿盾”工程建成,基本实现邮件、快件全流程“动态可跟踪、隐患可发现、事件可预警、风险可管控、责任可追溯”,有效保障了寄递业生产安全。

监管更精准。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建成,基于北斗系统实现了73万“两客一危”车辆、620万货运车辆联网联控,监测率超过98%。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电子运单管理不断加强,实现运单全国联网、危险货物信息有效传递、跨区域精准查验。信息资源深化整合,制定《交通运输政务数据共享管理办法》,建成数据交换共享与开放应用平台,编制交通运输政务数据资源目录。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联动深入推进,基本实现行业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数据赋能持续深入,交通综合执法、船舶协同监管等信息系统实现全国联网运行,精准识别违规线索,并通过跨部门、跨区域协同执法,对车辆、船舶、人员实施高效协查处置,有效维护了市场秩序。

 
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引领智慧交通创新发展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也是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开路先锋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推动智慧交通发展,要充分发挥我国交通运输场景丰富、市场空间巨大、创新氛围浓厚的优势,坚持以应用促进研发、带动产业,进一步释放政策利好,推动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格局。

坚持自立自强,抓好关键技术研发。进一步树立交通运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理念,以战略性、前沿性关键技术攻关为重点,综合运用“揭榜挂帅”“赛马争先”等模式,探索建立适应智慧交通发展,需求快速响应、成果及时转化的有组织科研机制。

坚持应用驱动,做好场景试点示范。立足真实业务、依托真实场景、解决真实需求,深入实施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工程,围绕自动驾驶、智能航运、智能建造等智慧交通创新前沿布局典型试点示范。依托行业重大工程,推动智慧公路、智慧航道、智慧港口、智慧枢纽等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成效明显、可复制推广的应用场景。加强成果总结凝练,不断健全智慧交通标准体系。

坚持数据赋能,用好各类数据资源。坚决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集中力量推动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建设,实现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各领域信息互联互通,打造综合交通运输“数据大脑”。持续推动行业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不断完善数据共享开放政策技术体系。深入推进交通运输领域数字政府建设,增强数据应用能力,引导行业部门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服务。

坚持安全可靠,打好网络安全主动仗。全面落实网络安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等管理要求,健全网络安全责任体系,建立安全监测预警平台,形成依法治网、规范管理、积极防御的格局。推进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和个人信息保护治理,健全行业密码和密钥管理体系,不断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推动建立实战导向的教育训练体系,及时发现整改重大风险隐患,切实保障行业重要网络和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来源:《中国网信》2023年第8期)









协会公告
会员动态
金圣节能环保燃油
中国汽车消费网
中国汽车配件网
中国轮胎商务网
汽配汽修网
仙林汽配城
企汇网
中国卡车网
润滑油信息网
中国汽车用品网
中国润滑油经济网
中国汽配通
国车网
车商网
广西汽车配件协会
汽车英才网
汽车用品报
汽车市场网
酷配网
汽车测试网
金圣节能环保燃油
中国汽车消费网
中国汽车配件网
中国轮胎商务网
汽配汽修网
仙林汽配城
企汇网
中国卡车网
润滑油信息网
中国汽车用品网
中国润滑油经济网
中国汽配通
国车网
车商网
广西汽车配件协会
汽车英才网
汽车用品报
汽车市场网
酷配网
汽车测试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世通国际大厦C座10层 客服邮箱:org@capia.org 客服电话:400 6363 789
北京中汽联科技集团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08960号